2025年7月7日廣西日報6-7版“二十四節(jié)氣·尋味廣西|小暑”版
小暑、大暑與小寒、大寒一樣,都表示氣溫的冷熱程度。古人用大、小這樣最直白淺顯的詞匯表達了對氣候特點的把握!对铝钇呤蚣狻罚骸盁嶂蟹譃榇笮,月初為小,月中為大”,所以有小暑與大暑之分。今天我們知道,由于空氣的熱量不是直接來自于太陽光熱,而是間接來源于地面對所蓄積熱量的輻射。盡管夏至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一年中最熱的時段卻不在夏至,而在其后的小暑與大暑時節(jié)。同時,由于地面熱量有一個由少到多的蓄積與散熱的過程,便有了從小暑到大暑的變化過程。
“暑”字由日和者構(gòu)成,“日”表示其字意與太陽有關(guān)!墩f文解字》云:“暑,熱也。”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為暑、熱有別,“暑之義主謂濕,熱之義主謂燥”,“暑,煮也,如水煮物也。熱,爇也,如火所燒爇也!笨梢,暑指濕熱,熱則為干燥烘烤之熱!靶∈畲笫睿险粝轮蟆薄颁崾睢薄吧D锰臁,都是對暑天的形象概括。
造成夏季濕熱的原因,與季風氣候有關(guān)。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夏季受來自海洋暖濕氣流影響,高溫潮濕多雨;冬季受大陸干冷氣流影響,寒冷干燥少雨。雖然如煮如烘的高溫天氣給人和動物帶來悶熱難耐的感受,但對于農(nóng)作物的生長卻極為有利,尤其有利于夏秋農(nóng)作物的生長。小暑時節(jié),充足的光照和豐沛的雨水,恰是水稻、玉米、棉花、大豆、各類瓜果等農(nóng)作物的生長旺盛期,民間常說“小暑熱,果豆結(jié);小暑不熱,五谷不結(jié)”,正是此理。因此,可以說正是雨熱同期的氣候特征,使我國農(nóng)業(yè)走上北旱南稻之路,甚至孕育了古老的農(nóng)耕文明。
“小暑天氣熱,棉花整枝不停歇”“小暑連大暑,鋤草防澇莫躊躇”。農(nóng)人們深知“鋤頭上有水也有火”的道理,即便是烈日炎炎,田間管理也從不會松懈。而麥收后的農(nóng)田也需要耕耘,以保證來年的產(chǎn)量。這一點,清代關(guān)學代表人物楊屾在《知本提綱·農(nóng)則卷》就有所講述:“耕麥田以夏,藏其內(nèi)榮。榮,盛也。麥為旱田,夏日耕之,受炎日之暄照,得雨收斂。更迭耕勞,掩藏陽氣于內(nèi),來年麥發(fā),自有力矣!
按干支歷法,“小暑逢庚入伏”。隨著伏天到來,中醫(yī)認為,高溫多雨的氣候容易導致“暑”“濕”等邪氣對人體的入侵。因此,順天應時地開展消暑納涼、三伏養(yǎng)生活動成為民間的時令主題,體現(xiàn)在“食新”“吃伏羊”“曬伏”等地方民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