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加强农村养老工作
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昭平把保障五保老人安享晚年作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点,让五保老人居有其屋、食有其源、乐有其所。
目前,昭平县共有五保村99个、敬老院13个、供养对象4782人,每月供养标准折款110元以上,县级财政还为全县五保户每人出资15元参投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参保率和理赔率均达100%。逢年过节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到敬老院登门慰问五保老人在当地成为常见情景。【详细】
2、开展劳动力培训教育,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
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靖西南坡乡巴荷屯海拔1200多米的夏橙果园,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中国柑橘首席科学家邓秀新(左一)向农民传授夏橙嫁接方法和科学管护知识,现场为农民解答种植中遇到的难题,为大石山区发展柑橘产业把“脉”献计。【详细】
3、加强全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广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上思地处十万大山深处,由于交通闭塞、家庭贫困等多种原因,尤其是长期以来受到“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传统观念影响,当地瑶族妇女受教育程度不高,瑶族女生能读完中学的更是屈指可数。大多数瑶族女生一读完小学就要回家务农,与她们的父辈一样,年复一年在深山瑶寨里割松脂、采八角……直至终老深山。【详细】
4、发展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降消”项目是国家为了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而投入经费实施的一个卫生项目。图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卫生局“降消”项目宣传小组人员深入村屯向少数民族同胞宣传医疗保健知识。【详细】
5、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连续6年把农村人饮工程建设列入自治区为民办实事之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全力推进。 6年来,全区累计完成投资70.2亿元,解决1398.9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06年的33%提高到了2011年的55%。投入力度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受益人口之多均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被各族群众誉为得民心、顺民意、解民忧的“德政工程”。【详细】
6、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夯实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
广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宜州市从2007年起,利用国家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工程和自治区实施由蚕业大省向蚕业强省迈进的战略机遇,大力扶持农民种桑养蚕,成为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去年,宜州市农民种桑养蚕总面积超过30万亩,蚕农养蚕收入近20亿元,蚕农户均养蚕收入近2万元,全市超过90%的农民受益。来自全区各地的蚕业技术推广人员参观宜州市养蚕专业村——永定村技术先进的养蚕房。【详细】
7、集中力量推进重点贫困区域扶贫开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在8个边境县(市、区)实施的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解决村屯路、水、电、房、教、文、卫等问题,广西边境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图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那坡百省乡那布村水弄二组苗族新村。【详细】
8、实施贫困地区“易地搬迁、无土安置”与农民工公寓建设,帮助贫困群众建设易地脱贫的新家园
由华润集团及员工捐资5000万元兴建的百色希望小镇于2009年9月落成。希望小镇涉及广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百色市右江区永乐乡西北乐村4个自然屯348户1428人。如今,那里的村民已经告别了原来生态环境差、产业落后的村落,易地搬迁到充满希望的小镇。华润集团还利用自身多元化企业的优势,通过产业帮扶,让部分移民从事二三产业,实现“无土安置”。如今,希望小镇与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成了生态、有机、绿色的新家园,成为充满活力、文明进步、民族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详细】
9、大力加强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月20日,一批志愿者来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金秀瑶族自治县,与当地瑶族同胞一起种下一棵棵“致富树”。这是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广西林业厅等机构共同启动的2012年“全国志愿者生态扶贫植树交流周”活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