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這幾天天氣晴好,臨桂縣會仙鎮(zhèn)舊村的板鴨制作大戶白先立加快了自家新樓房的建房進度。
為擴大制作板鴨場地,今年一開年,白先立就在村口開始建一棟三層的小樓房。去年他總共制作銷售了1.7萬多只板鴨,除去成本,收入近4萬多元。今年春節(jié),白先立決心再建一棟樓房,今年要擴大板鴨制作規(guī)模,爭取能達3萬只以上。
像白先立一樣,村里的群眾也都在興沖沖核算著去年賣板鴨的收入和考慮今年的打算。村民介紹說,去年全村共制作銷售板鴨7萬多只,收入20多萬元,舊村板鴨不但“飛”進尋常百姓家,也“飛”進大城市的超市。
制作板鴨,讓這個小小的村莊成為遠近聞名的專業(yè)村和富裕村。
傳統(tǒng)小吃賺大錢
制作板鴨在舊村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一直都是村里每家過年都要制作的傳統(tǒng)風味小吃。
如今全村44戶人家,每到過年時節(jié),家家都做板鴨。但過去大部分人家都只把制作板鴨當作過年的傳統(tǒng)臘制品,除了自家消費外,偶有剩余,也僅僅是作為饋贈親友的時令贈品,很少有村民把自家的板鴨拿到市場上去賣,一年的銷售量不過幾百只。
作為傳統(tǒng)風味小吃,舊村制作的板鴨純正清香,當?shù)厝罕姾芟矚g。制作板鴨的原料鴨,全部選用稻谷喂養(yǎng)至少一年以上的老鴨,這樣的鴨子肌肉結實細密,晾曬時不易變形,而且肉質也好。然后把宰殺好的鴨子用傳統(tǒng)秘方進行腌制、上板和整形等幾十道工序,最后在自然環(huán)境中晾曬、風干。
當?shù)刂苓叴迩f的群眾每到過年時節(jié)都愛到舊村買幾只板鴨作為年貨,于是舊村板鴨在當?shù)芈暶o起。
看到很多人都愛到村里買板鴨,一部分頭腦靈活的舊村人開始有意識地大批量制作,專門在春節(jié)期間作為年貨銷售。
隨著市場拓展,村民白先發(fā)、白先立逐漸脫穎而出,成為村里兩個制作銷售大戶,年銷售板鴨超過萬只。
白先發(fā)介紹說,隨著舊村板鴨名聲漸大,其制作銷售量一年比一年多。就拿自己來說,他的銷售量就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最初每年只制作幾百只板鴨,1996年他第一次制作了5000只板鴨,沒想到銷量很好,還沒到春節(jié)就沒貨了;1997年,他加量生產了8000只,還是脫銷;去年他制作銷售了2萬多只,全部賣完后還接到了很多購買板鴨的電話。村里其他人家的情況也差不多,去年全村共制作銷售板鴨7萬多只。
村民建起“板鴨樓”
作為傳統(tǒng)小吃,以前村里人只是腌制銷售整只鴨身,對于鴨腳、鴨腎等邊角料都是直接拿到市場上論斤賣,每只板鴨所得利潤很少。
1991年,村里有一個在飯店當廚師的年輕人偶然聽客人說起如果將鴨腳臘起來肯定也好吃。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年輕人過年回家時專門跟村里人說起這事。于是舊村人嘗試著把牛肉、鴨肝或鴨腎做餡,放入鴨腳掌心,再用鴨腸將鴨爪包好腌好,兩個一串做成鴨腳包。想不到這樣腌制出來的鴨腳包不但保留有板鴨的清香,又有點像牛肉巴的韌勁,成為人們下酒的絕好佐料。
在此基礎上,舊村人又開發(fā)了臘鴨翅膀、臘鴨下巴、臘胸脯肉,品種漸漸增多。如此一來,原來每制作一只板鴨剩下的邊角腳料論斤賣,大概只值一元錢,而現(xiàn)在卻能賣到4元左右。舊村板鴨的品種豐富了,每只板鴨的附加值也升高了。
通過制作板鴨,舊村人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去年該村的人均年收入達5100多元,全村一半多人家都建了新房子,一幢幢嶄新的“板鴨樓”成為耀眼的亮點。
分散經營成為制約做大瓶頸
“如今舊村板鴨的銷售雖然非常樂觀,但要進一步做大卻不容易。”作為村里制作板鴨的領軍人物,白先發(fā)說,最大的瓶頸就是村民的零散經營和單打獨斗。
舊村雖然是個板鴨專業(yè)村,但全村也有一半的人家做板鴨,而且也僅有幾戶能每年制作銷售1萬只以上,大部分群眾每年僅能制作銷售1千多只,甚至幾百只,發(fā)展很不平衡。
為了讓分散經營的舊村板鴨形成合力,白先發(fā)等幾個銷售大戶和村干也曾考慮過統(tǒng)一板鴨的制作和銷售,組建一個板鴨協(xié)會。
白先發(fā)說,板鴨屬于臘制品,制作銷售期很短,一般從每年的農歷9月中旬開始,到春節(jié)也只有兩個多月時間。
舊村板鴨口味好,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自然風干,這就要求在晾曬板鴨時非常細心,天氣不好時,不但要勤翻動,還要時刻注意觀察板鴨肉質顏色的變化。最難的是這些都不能形成統(tǒng)一的制作標準,很大程度是靠經驗,因此很難把村民統(tǒng)一組織起來。
完全憑經驗的作坊式生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板鴨的銷售量。
對于這一點,村里的另一個板鴨制作銷售大戶白先立有著切膚之痛,“我去年總共制作銷售板鴨1.7萬只,其實還有機會做得更大。去年有個客商一次就給我下5000只的訂單,但我不敢接,怕做不出。”
單家獨戶式的作坊式生產帶來的另一個弊端就是村民的銷售方式比較單一,市場占有率低。
已做了幾十年板鴨的白崇善老人說,舊村板鴨的銷售都是靠老顧客,難以拓展新市場。他50年前就是挑著板鴨到桂林市的大飯店一個一個去賣的,然后通過飯店之間的口碑相傳才打開市場。直到現(xiàn)在,很多村民還是沿用這個銷售手段,舊村板鴨70%的銷售量還是靠桂林市很多飯店的訂單和單位的團購。
“舊村板鴨銷售規(guī)模上不去,就是不能像其他普通商品一樣進入超市。”白先發(fā)說。
為了能讓舊村板鴨打入超市銷售,白先發(fā)從2003年就開始考慮商標問題,但由于專業(yè)知識缺乏,直到去年年底他提出的商標申請才得到國家商標總局受理答復,在他成功經驗帶動下,村里的另外幾個生產大戶也正在考慮申請商標。
2005年,白先發(fā)在村里第一個花3萬多元買回真空包裝設備。為了檢驗包裝效果,他在2006年1月17日真空包裝了幾個板鴨樣品,分別在3月份、5月份、8月份拆開食用,最后一個8月15日食用時,板鴨味道沒有變。
他說,按他的手藝,真空包裝的板鴨存放3到5個月應該沒問題。接著他又印制了包裝盒,雖然有點土,卻總算邁出了第一步。
“今年,我的包裝肯定會更漂亮,而且會有獨立商標,銷量一定會有更大增長。”說到今年的板鴨生產,白先發(fā)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