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4歲的黃漢凡是原東蘭縣副縣長,曾分管農(nóng)業(yè)和科技。作為巴造村村民的他,目睹了村莊的整個變化。“以前這是條泥巴路,坑坑洼洼,一下雨車子就沒法進來。后來縣里安排資金,新修建了水泥路;村邊的這條河溝長期沒有疏通,前年(2009年)一場大雨把種植在河床兩邊的水稻全淹了,F(xiàn)在政府出資、群眾出工一起修建河堤,保證在汛期時兩邊農(nóng)田不被淹;沒修水利前,村民在田地里種玉米的居多。新修了水利,之前沒種水稻的村民也全在田里種上了;村后面原本有些荒山,現(xiàn)在種上了樹木,荒山變綠了;村里的娃娃之前去上學(xué)時,都帶著裝有水的瓶瓶罐罐,F(xiàn)在家家戶戶安裝上自來水,村民用水都方便多了,村小學(xué)也送去了自來水。”
在巴造村修建的集中供水處,記者見到有兩根水管負責(zé)供水。村民羅儀對記者說,紅色的大管為農(nóng)田灌溉用水管,小管為村民自來水管,村里專人負責(zé)抽水,每噸水僅收取0.6元。
東蘭縣委書記黃光華介紹,東蘭縣巴造村利用地下水來灌溉和飲用,建有蓄水池3000多立方,在山頂建有兩個200立方的蓄水池,分別用做灌溉農(nóng)田用水和村民飲用水,“村民現(xiàn)在不用肩挑水,家家戶戶都用上自來水,同時也解決了村民的農(nóng)田灌溉問題,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村民黃好護告訴記者,他一家四口,種有3畝水稻,按照計劃收購早稻后這幾畝稻田將全部種上番茄。“以前是靠天吃飯,遇到干旱時就用水泵抽水灌溉。沒修蓄水池時畝產(chǎn)約350公斤,現(xiàn)在農(nóng)田灌溉有了保障,畝產(chǎn)量超過600公斤,每畝增收500多元,番茄收入也由此前的4000元/畝增加到了8000元/畝。”黃好護說,這一折算他家一年的收入增加了12000多元,家庭總收入超過4萬元。
該屯的一些村民告訴記者,當他們得知溫總理親筆給村民回信時,村里都沸騰了,村民心里都十分高興和激動,一定按照總理說的“日子越過越好!”
上一頁 下一頁 |
第 [1] [2] [3] [4]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