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屬也會來幫忙
鹽場里星星點點亮起昏暗的燈光,天邊的烏云越來越低,數(shù)十畝范圍內的鹽田只有記者、陳國麗和5班的6個工人,心急如焚之下,只有耙鹽聲在“刷刷”作響。因為鹽耙較重,不一會,記者的手臂就有酸痛的感覺。搶收過程中,不時有鹵水濺起,打濕衣褲的地方黏黏稠稠,嘴角也嘗到咸到發(fā)苦的味道。
工人們每耙一個范圍就堆一堆鹽,每堆約100公斤。忙活到了晚上9時左右,這幾十畝的鹽都耙成一堆堆的了,幸好雨還是沒下,倒是烏云漸漸散去。記者已經全身被汗水濕透,明顯感覺到肚子餓了。副班長鄧遠旭說,等下要一擔擔挑進鹽倉,“如果產鹽旺季,收一次鹽,平均一個人要挑30多擔,超過2噸。裝車的時候更辛苦,6個人要把20噸鹽打包,并扛上貨車”。
“習慣了,碰上下雨要收鹽都不可能按時吃飯。”工人們餓著肚子開始挑鹽,每一擔鹽重量在75公斤左右,濕漉漉地滴著水。記者也跟著挑鹽,擔子里的鹽雖不多,可肩膀感覺特別沉。把鹽擔到鹽倉發(fā)現(xiàn),里面溫度很高,多呆一會就感覺呼吸困難。
擔了一會,突然發(fā)現(xiàn)又多出了兩三個人。原來是工人的家屬來幫忙了。陳國麗說,曬海鹽就是靠天吃飯,“每年的7、8、9月都是淡季,相對輕松。天氣晴朗的5、6月是旺季,每到那個時候,鹽場機關工作人員以及后勤人員都要下一線,工人的家屬也都來幫忙。”
上一頁 下一頁 |
第 [1] [2] [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