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著名稻作文化研究專家經(jīng)考察認定,隆安稻神山是我國古代稻作文化中心
1萬年前壯族先民就會種水稻
這就是稻神山。
遺址出土的石鏟。
打磨光滑的礪石。
廣西新聞網(wǎng)記者 潘登 文/圖
去年底,在隆安縣喬建鎮(zhèn)儒浩村,自治區(qū)和南寧市兩級文化部門在當?shù)毓燃t嶺地表上采集到大量大石鏟殘件等遺物,并確認這里是古人類文化遺址。最近,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在此附近進行旅游文化資源開發(fā)調(diào)研時又宣稱有重大發(fā)現(xiàn),一個以喬建鎮(zhèn)儒浩村稻神山為主體,面積約10平方公里大型稻作文化祭祀遺址群映入眼簾。
昨日,我國著名的稻作文化研究專家、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梁庭望先生到稻神山現(xiàn)場考察后認定:隆安稻神山祭祀遺址群是古駱越最大的稻作文化祭祀遺址群,也是我國古代稻作文化最大最集中的亮點,可以開發(fā)成世界性的稻作文化展示中心和紀念圣地。
【發(fā)現(xiàn)】
10多處祭祀坡遺址朝向稻神山
稻神山就位于儒浩村內(nèi),周邊是一片莊稼地。此時,稻神山周邊的高嶺、大嶺、安呑嶺、谷紅嶺等連片土坡剛剛翻過土。記者看到,這些翻過土的土坡都有一個同樣明顯的特點,就是土中不僅有類似于去年在谷紅嶺發(fā)現(xiàn)的大石鏟碎片,還嵌著一些明顯經(jīng)過打磨的石頭,有的高達2米。
“這都是在開荒時發(fā)現(xiàn)的碎片,總共有十幾個祭祀坡遺址。”對此,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會長謝壽球稱,稻神山祭祀遺址群的文化面貌與其他大石鏟祭祀遺址大不相同,就是祭祀遺址非常集中,并且致密地向著稻神山分布,如同拜祭似的爭相向稻神山上供,祭祀遺址分布在高嶺、大嶺、安呑嶺、谷紅嶺等連片的土坡頂上,直徑約4公里,面積達10平方公里。
而經(jīng)過十多天的考察,他們發(fā)現(xiàn),在10多個祭祀坡的大型祭祀壇旁,基本發(fā)現(xiàn)有標志性的經(jīng)人工打磨的石頭是用來祭祀的,這些祭祀石多數(shù)打磨成碩大的半粒谷尖形,有的打磨成馬鞍形或墓碑形,而祭祀遺址周邊多散布有打碎的礪石。
對此,謝壽球解釋,壯族民間向來有古代的稻谷長得像柚子般大的傳說,放置橄欖、卵石是古駱越人的稻作崇拜民俗,它寄托稻谷豐收的意愿,希望稻谷長得如同橄欖、卵石、柱頭般大。
而在發(fā)現(xiàn)的石鏟祭祀坑內(nèi),多散撒有黑橄欖核,如同滿地散落的谷粒,有的還投放打磨成谷粒狀的菱形石器,這些祭祀遺址都是稻作文化祭祀遺址,是有意識的宗教信仰祭品,而不是棄置的生活垃圾。
專家們解釋稱,礪石本身在石器時代就是稻谷脫粒的工具,在礪石上打磨橄欖形的凹痕,也寓意生活的富足,祭祀時將礪石打碎是古駱越人的傳統(tǒng)風俗,它來源于伏羲兄妹結婚生出礪石,后打碎礪石遍撒各處才使人類再生的傳說,祭祀時將礪石打碎是祈求禾苖快長,人丁興旺平安。
上一頁 下一頁 |
第 [1] [2] [3] [4] [5]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