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應用高新技術(shù)
拉會高架橋有20多個方形橋墩,截面面積近25平方米,最高的一個有110米。如何修建這些“又肥又高”的橋墩,是建設者們遇到的一道難題。如果按常規(guī)方式施工,由于混凝土堆砌量太大,橋墩很有可能因熱脹冷縮受損,進而影響大橋結(jié)構(gòu)安全。
為攻克這一技術(shù)難題,施工方與廣西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共同研究,最終確定了“空心薄壁墩”的施工方案。也就是說,這些看起來粗壯的橋墩,實際上都是“空心”的,橋墩壁的厚度只有約0.5米。施工過程中研究完成的“空心薄壁墩應力控制”課題還填補了國內(nèi)的技術(shù)空白。
穿行在六宜高速的大小隧道間,記者注意到,這些隧道的洞口周邊植被還保持著開挖前的狀態(tài),似乎沒有受到洞口開掘的影響。施工技術(shù)人員介紹,“隧道洞口零開挖”也是六宜高速應用新技術(shù)、新工藝的成果。河池地區(qū)的山多為石山,使用普通方法開掘洞口,5米高的洞口,可能會挖成8米高,最后還要再填回去。“隧道洞口零開挖”就是在洞口開掘初期做好周邊山體的支護工作,盡量避免掘進施工損壞山體。這樣施工不但不會破壞洞口周邊的植被,洞口安全性也因山體結(jié)構(gòu)未被破壞而得到提高。
六宜高速的路面材料采用了橡膠瀝青、湖瀝青、溫伴瀝青,車輛行駛在路面上,幾乎聽不到輪胎與地面摩擦產(chǎn)生的噪音,駕乘舒適度高。全線隧道還采用了LED節(jié)能燈,只此一項,一年就可以節(jié)省電費上百萬元。
除了科技含量高,六宜高速還加入了不少民族文化元素。部分主要隧道的入口周圍有銅鼓、繡球、壯錦等代表壯族文化的圖案。服務區(qū)、收費站等建筑也采用了最能體現(xiàn)壯族民居風格的干欄元素,讓人眼前一亮。
上一頁 下一頁 |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頁 |
(支持“←、→”鍵翻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