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紀的瑤鄉(xiāng)阿婆獨自扛重木回家。廣西新聞網(wǎng) 記者陶媛攝
記者手記:
有人曾問覃干鸞,有沒有想過讓趙文強不繼續(xù)跑山路進村下鄉(xiāng)了?她的眼淚一下子出來了,“他總是念叨著‘我還要去村里看看,還有好多事沒做’……”
翻看趙文強的筆記本,這個瑤族漢子的話,句句都是從心窩里淌出來的。正是憑著這樣一顆心,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5年,10年、20年……他沒有抱怨過一次進山路遠坡陡,沒有錯過瑤山的任何一個村屯角落,他堅持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扶貧準確率達到百分之百。正像他的一位老友含淚痛說:“他走了,他原本有一個好身體!他把一生的精力、智慧、乃至自己的身體,都貢獻給了他熱愛的瑤鄉(xiāng)!他還沒得及完成‘約定’把全市各村屯的照片資料搜集整編成一本書,給更多人看到他美麗的家鄉(xiāng)!”……在整理這些文字的時候,記者的心無數(shù)次被一種熱辣辣的東西漲得滿滿的。
也許理解趙文強有點難。趙文強嚴、細、實,帶有硝煙味,但他內心擁有的坦蕩人品和對百姓的關愛,恰恰蘊涵著他對一種高尚的真情與濃烈,也讓更多的人感動。他曾說過,“這輩子最遺憾的就是沒有當過兵,沒有當過警察。”在記者看來,他恪守做人之道,奉獻軍人赤情,內心滾熱,通體透明!“為官之本在于造福一方,為官之理在于講求奉獻,為官之法在于清正廉潔!”
“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果趙文強走過的扶貧路可以動情,那么,瑤山的每一座山,每一個坡,每一道嶺,每一塊石頭,每一棵茶樹……都將灑下如詩如歌的淚水,以敬仰這位瑤鄉(xiāng)群眾的扶貧斗士,他用20年不悔的赤心,煅鑄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對黨和群眾事業(yè)的最高貴品質——忠誠,忠誠灑滿了他扶貧路上的每一步。他就像大瑤山的一道脊梁,耗盡了自全部的心力,用無聲的力量實踐了自己心中一個樸素的信念:山區(qū)群眾很困難,要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他們!……唯山里百姓的口傳心念,讓他的事跡和他的名字,像瑤鄉(xiāng)人的山歌一樣,愈唱愈遠,綿延不絕……
上一頁 |
第 [1] [2] [3] [4] [5] [6] [7] 頁 |
(支持“←、→”鍵翻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