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 一座城的文化棲居地
在商務印書館南寧閱讀體驗店舉辦的云語言讀書會讓書友找到歸屬感。
閱讀體驗店讓讀者體驗閱讀之美。
廣西新聞網(wǎng)-廣西日報記者 李湘萍 文/圖
它們有著詩意的名字——“有食堂”“云語言”……
它們正詩意地行進中——通過時下流行的社交平臺微信、豆瓣等新媒體隨興而發(fā),快樂讀書,以書會友,在平等、自由、開放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與分享中找到歸屬感;
它們詩意的背后,鏈接的是共通的后綴——讀書會——以各種各樣、主題鮮明的書友聚會形式,散落于邕城的各個角落,成為這座城市別樣的文化棲居地。
壹 發(fā)于興趣
新社交平臺的呼朋引伴
70后、80后或許都有這樣的童年記憶:三五伙伴圍坐在小人書出租攤前,埋頭癡迷各自喜愛的連環(huán)畫?吹骄侍帲側滩蛔惤磉叺幕锇椋钢鴷械漠嬅婊蛭淖峙c其分享。那些面對面交流的暢快與情感共鳴,讓大家在歲月的回望中分外親切,在人生的前行中潛意識地尋找回歸。而此時回想,這不就是后來大家逐漸熟悉的讀書會、讀書沙龍具體形態(tài)的雛形嗎?
斗轉星移,當年的孩童成長為青年乃至中年,那些頭碰頭一起翻書的日子一去不復返。隨之而來的是電子書、碎片化閱讀、爆炸信息海量選擇……科技的日新月異給人類的閱讀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與沖擊,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的閱讀不再需要交流。恰恰相反,在真實生活與虛擬空間的不斷交叉穿梭中,越來越多的人渴望面對面真誠交流,這是本能的回歸。而QQ、微博、豆瓣、微信等層出不窮的社交平臺讓人們找到了更為便捷、高效的呼朋引伴方式。在南寧,一些志同道合的讀書會由此而煥發(fā)新生。
有食堂讀書會就是在微信圈里機緣巧合生發(fā)出來的。“微信朋友圈玩轉時,我苦惱于‘曬什么好呢’。思來想去,就把自己平時讀書過程中觸動自己的讀書筆記抄下來,曬在朋友圈上與大家分享。”有食堂讀書會發(fā)起人陸碧貞沒料到自己的這個無意之舉,居然會引來那么多的留言、點贊、轉發(fā)。原來朋友圈里喜歡讀書的大有人在,那不如搞個讀書會吧!她在朋友圈發(fā)出一條微信:“我正在發(fā)起一個讀書會,有興趣的可以回復我哦。”響應的熱情程度遠遠超出了陸碧貞的預期,當天就有七八十人回復要參加讀書會。此后加入讀書會的人越來越多,微信群也越建越多,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有700多人加入了有食堂讀書會。“有食堂”寓意何在?這源于陸碧貞家里的書房名稱,寓意精神食糧,即進入書房,感覺看書就跟吃飯一樣,有需要,是一個必需品。
“在中國出版界的百年老店,用世俗的目光重新發(fā)現(xiàn)閱讀之美,讓思考充滿民間的味道……”在“豆瓣同城”發(fā)布的這段煽情宣傳語來自云語言讀書會。三位自稱“年紀中年內(nèi)心文藝青年”的文化人,在有了一定的時間和閱歷之后,希望通過書為媒介聚集一些同行的朋友,聊聊美和生活,于是三人各取自己名字一個字的諧音,組成了“云語言讀書會”。美好夢想付之于行動后被溫暖的現(xiàn)實照亮——商務印書館南寧閱讀體驗店為他們無償提供活動場地,免費參與的第一期讀書會活動信息在網(wǎng)站、微信等平臺上發(fā)布后,連南寧周邊城市的書友也聞訊而來。他們在這里交流讀書感悟,分享人生故事,互相傳遞各自所收獲的精神食糧,“饕餮成癮”。
下一頁 |
第 [1] [2] [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