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女士的作品《海之南》。受訪者供圖
薛女士的作品《海之南》。受訪者供圖
包包、玩偶、風景畫……她都能用幾塊碎布拼成
飛針走線 她過“布”一般的生活
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記者 農芝 文/圖
核心提示
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生活工作的節(jié)奏由自己掌控——這是薛剛女士年輕時夢想中的生活狀態(tài)。2009年,因為結緣拼布藝術,她夢想成真,在布藝的世界里過著“布”一樣的生活。如今,拼布擺件、拼布包包、拼布玩偶、拼布畫……薛女士都能信手拈來,還有不少作品獲獎。
初遇拼布
看了拼布展后,她辭去了會計工作
薛女士曾在一家公司擔任財務工作,每天過著忙忙碌碌的生活,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曾讓她病痛纏身。2009年,薛女士回江蘇探親,路過上海時正巧遇到了一場大型的年度拼布藝術展,讓她接觸到了拼布藝術之美。從此,她的人生道路開始改變。
薛女士說,拼布藝術讓簡單的布料通過拼接、配色、構圖,就能呈現出五彩斑斕的作品。很多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拼布作品,在展覽期間當場被收藏者高價買走。拼布的美和拼布藝術的前景,都讓薛女士心動,她覺得拼布藝術沒有“天花板”,可以擁有無限可能。那一次探親假期結束后,她沒有立即返回南寧工作,而是到上海當地一家拼布培訓機構參加了為期三天的基礎入門培訓。
“當時我的身體狀況已不再適宜高強度的工作。”薛女士說,因為長期處在高壓工作狀態(tài),她的身體已經吃不消,是拼布藝術把她引向了另一條路。她回到南寧后辭去工作,又赴上海學習拼布技巧。“以前都是為父母活,為工作而活,接觸拼布藝術之后,我才感覺,這是真正為自己而活。”薛女士說。
花費不低
多年來 學習材料費用多達十幾萬元
放棄工作專心從事拼布藝術需要很大的勇氣。薛女士之前學習的是服裝設計專業(yè),她在服裝設計制作和手工針法方面有一定的積累和沉淀,對布料的選擇和搭配也比較恰當,所以學起拼布來更得心應手。她說,以前一直想從事跟服裝設計相關的工作,但父母覺得做個“裁縫”沒前途,社會地位低,所以又要求她去學習財務管理,并從事財務工作。
薛女士說,從事財務工作讓自己每天都身心感到煎熬,但卻能給自己帶來豐厚的報酬。辭職專心制作拼布作品之后,薛女士沒有穩(wěn)定收入,每天都在消耗積蓄。薛女士說,拼布藝術就是一個“大坑”,跳進去就出不來了,要不斷往里面砸錢,原材料越買越貴,學習的技術越高級需要支付的學習費用越高。構圖、配色、創(chuàng)意都要學,有文化背景支撐的拼布作品才能稱為拼布藝術品,所以藝術方面的知識也要學。拼布制作設計、縫紉機技術、手縫針法、刺繡等方面,這些都要不斷提升學習。從2009年到現在,薛女士花在拼布藝術上面的學習費用和材料費用就多達十幾萬元。
總是不斷投入,做出的作品又沒有走向市場,未來要怎么走?自己還能支撐多久?專心學習拼布幾年后,薛女士曾無數次這樣問自己。去年,薛女士租用一套商品房作為工作室,并招收學員,收取培訓費來支撐日常開支。她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工作室搞創(chuàng)作或給學員培訓。“要有很多人一起玩,這個市場才能形成。”薛女士說,南寧目前還未形成拼布藝術品的消費氛圍,她的作品只有懂得手作價值的學員和熟人才愿掏錢買。市場沒有形成,這是她感到迷茫的一個原因。
享受生活
想動手就做拼布,想休息就養(yǎng)花草
6年多來,薛女士專心學習創(chuàng)作拼布作品。不管是實用性的拼布,如背包、鑰匙包、床單被套、抱枕、空調被、洗衣機罩等,還是裝飾性的拼布,如風景畫、人物畫、拼布掛毯,以及拼布玩偶,她都能熟練制作,信手拈來。不過,完成一件作品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幾二十天。如今,薛女士將近10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掛滿了她的作品。
薛女士說,她的作品沒在市場上擺賣,都是學生和朋友買走。而且很多作品她也舍不得賣。自己辛苦做出的作品,賣貴了別人買不起或不買,賣便宜了不值得,寧可不賣。但她很珍惜的獲獎拼布風景畫《海之南》今年被自治區(qū)婦聯買走作為收藏。
“不賣作品,靠什么支撐工作室和生活開支呢?”面對這個很現實的問題,薛女士說,她現在都在吃老本。“現在還過得去,以后確實沒錢過日子,再賣作品。”薛女士笑著說,她很享受現在的生活,想動手的時候就專心做拼布,想休息的時候就養(yǎng)養(yǎng)花草。培訓時間就跟學員們一起手作拼布作品,生活充滿歡樂。她說,以前生活條件好的時候也沒有現在這么快樂。
薛女士每年都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年度拼布藝術展,跟全國各地玩拼布的圈內人都有交流,生活充滿樂趣。她說,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在推廣拼布藝術方面做得很好,培養(yǎng)出一批有這方面消費意識的消費者,創(chuàng)作出的拼布作品在價格上往往能體現創(chuàng)作者的智慧和勞動,她期待南寧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拼布藝術,接觸拼布藝術,欣賞手作之美,并能從她自由創(chuàng)作的手作產品中感受到她的快樂。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