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wǎng) > 首頁欄目 > 時政頭條 > 正文 |
“陜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3) |
2017年02月01日 10:54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邱然 黃珊 陳思 等 編輯:韋仲達 |
學習時報:習近平在插隊期間一邊勞動,一邊拼命讀書。請您講講,他是怎樣讀書的?都讀了哪些書? 曹谷溪:這個問題問得好。習近平留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酷愛讀書。 在我多年、多地、多人的采訪中了解到,習近平幾乎視讀書如吃飯、飲水一樣必不可少,是同樣重要的生活內(nèi)容。干農(nóng)活休息的時候,大家都在田間地頭休息,男人們或聚在一起抽旱煙,或去山洼里砍柴禾、拔豬草。女人們抽空兒納鞋底、做針線。習近平總是利用這些零碎時間埋頭讀書。他在山上放羊,把羊趕到山坡上吃草,自己就坐在地畔上讀書。每天晚上,他都要在煤油燈下,讀書到深夜…… 據(jù)我了解,當時在知青中,讀書最多的就是他。每次他到延川縣城來,我見到他總是背著鼓鼓囊囊的一挎包書。他隨時隨地都在想盡辦法找書、看書。他的讀書面非常廣,中國的、外國的,古代的、現(xiàn)代的,哲學的、文學的、自然科學的……尤其是政治理論方面的書籍,他涉獵的更多。 我有一個大學畢業(yè)回鄉(xiāng)當了大隊支書的朋友,叫魯北江。他說:“1975年5月,我參加了延川縣知識青年積極分子代表大會,看見習近平的挎包里裝著許多書,想借一本。他不假思索地給我從書包里抽出一本,是沈括的《夢溪筆談》。” 聽說,他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幾里路才借到手。 更令我驚奇的是,他不僅閱讀古今中外經(jīng)典名著,連我和路遙等文學青年創(chuàng)辦的《山花》文學報,也列入了他的閱讀范圍。 我非常贊賞高爾基說過的一句話:“僅次于選擇益友的,就是選擇好書!” 通過對習近平在延安七年經(jīng)歷的采訪和調(diào)查研究,觀察他的成長歷程,我悟出這樣一個道理:“成功,是成功者主體的成功。但沒有成功的機遇或者成功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成功依然是一句空話。然而,機遇不會平均分配給每一個人,它只為那些有準備的人提供! 習近平就是一個有準備的人!在插隊期間,面對特殊歷史時期的苦難和磨礪,習近平?jīng)]有抵觸,沒有怨言,而是迎難而上,努力奮進。他在插隊期間刻苦讀書,充實知識,提高文化修養(yǎng)。又通過身體力行的勞動,擔任村干部,帶領鄉(xiāng)親們改變村莊的面貌。這樣的插隊經(jīng)歷,使習近平在知識上有了充分儲備,實踐上有了豐富經(jīng)驗。 《孟子》里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的,沒有“獨善其身”,又怎能“兼濟天下”? 學習時報:您1975年寫過一篇通訊《取火記——延川縣人民大辦沼氣見聞》,發(fā)表在當年9月20日《延安通訊》的頭版頭條。這篇報道真實反映了習近平當年帶領群眾克服困難建設沼氣池的事跡。請您談談,為什么他當年要在陜北建設沼氣池? 曹谷溪:現(xiàn)在說“沼氣”利用,年輕人很難理解。為什么不用電燈照明?為什么不用天然氣或者電磁爐做飯?的確,現(xiàn)在的年輕人很難理解習近平當年為什么要大辦沼氣。 歷史上,陜北一直多旱少雨?诙鄠鞯摹捌碛旮琛绷钊诵乃。 大溝小河斷流了,山山峁峁著火了,五谷苗子曬焦了…… 女人們哭,男人們喊,老漢、娃娃跪下一河灘,龍王爺喲,降甘霖,龍王爺喲,救萬民! 多少代,多少年,山民們虔誠祈禱、隆重祭祀都無濟于事。春天把希望的種子小心翼翼地播進黃土,然而收獲的往往是肆虐不羈的秋風…… 我清楚地記得,到了上世紀60年代,陜北還流傳著這樣兩句順口溜: 穿得好,走得快,肚子里裝些酸白菜……………… 在習近平插隊的年月里,他目睹陜北群眾不僅口糧嚴重不足,連煮飯的柴禾也非常困難。 牛拉屎了,趕快用手一掬,撇在土墻上,曬干當柴燒。每年夏季山洪暴發(fā)時,男人們都會揮動一柄兩三米長的撈河柴“勺子”,冒著生命危險在洪水中打撈從山溝里沖來的柴禾。一勺勺撈出來,一筐筐提上河畔,在石板上曬干當柴燒。我五十八歲的父親就是在撈河柴時墜身洪流而亡,鄉(xiāng)親們追了十五里路程才找回他的遺體…… 曾任我國駐埃塞俄比亞大使和中聯(lián)部副部長等職的艾平同志,是延川縣關莊公社二八甲大隊插隊的北京知青,與習近平插隊的梁家河一山之隔。他在一篇回憶文章寫到:“印象很深的,吃飯真不容易。那時候,水要到河邊井里去挑,到了雨季,井被洪水漫了,多少天吃水都是問題。柴要到山里去砍?骋惶觳駸涣藥最D飯。當時村里沒有鋼磨,用隊里的牲口磨面還要排隊,排不上隊就得人推碾子人轉磨盤。” 這里,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更令人啼笑皆非! 有一年,一個干部下鄉(xiāng)在農(nóng)民家里吃“派飯”。面條煮進鍋里了,突然無柴可燒,連牛糞、羊糞都沒有了。那女人趕快脫下自己的布鞋置入灶火口,用力緊拉風箱,終于煮熟了鍋中的面條。我不知道習近平在延安插隊時,是否聽說過這個“燒鞋煮面”的故事,但我深深理解他試辦沼氣的良苦用心。 我在1975年9月21日的《延安通訊》上發(fā)表了《取火記》。報社對這篇通訊很重視,主編李彬同志親自撰寫“要大力推廣利用沼氣”的社論,整整拿出兩個版面,詳細介紹了習近平在梁家河發(fā)起的那一場“沼氣革命”。文中寫道: 火,是被人類征服的第一個自然力。從遠古鉆木取火的神話傳說,到煤、油、天然氣和太陽能的利用,人類為了火的利用,燃料的來源,曾用幾十萬年的艱辛斗爭,不斷換取人類的文明、進步!今天,正在陜北黃土高原、黃河之濱展開的沼氣推廣利用,正是這個斗爭的一個新的回合…… 1974年1月18日,《人民日報》介紹四川推廣利用沼氣的報道,牽動著無數(shù)人的心思。夜里,北京插隊知識青年、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習近平同志,在小油燈下,仔細地閱讀著這篇報道,他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入睡。心想:我們這交通不便、少煤缺柴、尚未通電的山區(qū),能夠像四川一樣利用沼氣煮飯、照明該有多好呀!他步行五十多里山路來到延川縣城,把自己想到四川學習制取沼氣的事告訴了北京支延干部、縣委常委、縣革委會副主任張之森同志,老張呵呵一笑:“小習,咱們都謀到一條路上了!” 4月1日,縣委根據(jù)老張等同志的建議,決定派有關部門的六名同志前往四川“取經(jīng)”,小習也是其中的一個。 五月初,全體常委聽取了赴四川學習辦沼氣同志們的匯報,根據(jù)延川的不同地理情況,選定縣農(nóng)場和梁家河等四個點進行沼氣試驗。 正在習近平他們破土施工之際,有人說風涼話:“要是沼氣能點燈煮飯,除非母雞叫鳴,公雞下蛋!”有人甚至斷言:“沼氣過不了秦嶺!”習近平鼓動他的戰(zhàn)友們說: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 建池需要沙子,可是梁家河沒有,習近平同志就帶領幾個青年到十五里外的前馬溝去挖。建池的水泥運不進溝,他又帶頭從十五里外的公社背了回來。沒石灰,他們又自己辦起燒灰場……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