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甲哥”是桂林西山瑤族鄉(xiāng)的方言,常用來指性格極為倔強的人。在羅家村砍菜園屯,73歲的劉繼忠也被冠以這個外號。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正是這個“老甲哥”,用40多年的心血義務(wù)為村民修成了“幸福路”。
一個人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劉繼忠卻把他的人生活出了廣度和深度。自1971年來,他一直用實際行動在詮釋對社會和家庭的奉獻與責任。在人人都向往外面的世界的時候,他卻“志在農(nóng)村”;當一些村民不僅不幫忙還說風涼話時,他卻扛上鋤頭、鐵錘,一點一點的開挖;當遇到修路資金短缺、材料不足的問題時,他又從自己賣樹的錢、黨員關(guān)愛資金中拿出大半投入到修路之中,寧愿自己家里苦點窮點也要確保修路順利;當?shù)缆芬呀?jīng)修好,他卻未曾停歇,又撲在了道路的日常維護上……
是什么力量支撐著劉繼忠將半生的心血灑在這條羊腸山道?“我想讓村里的老太婆能下山看戲!薄爸灰疫活著一天,我就要繼續(xù)把這條路修好、養(yǎng)護好!薄拔沂枪伯a(chǎn)黨員,我必須來帶頭修路!薄痪渚滟|(zhì)樸的話語是他最好的回答。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毫無疑問,老黨員劉繼忠是這些先鋒中閃亮的一員。他求實務(wù)實,從一點一滴做起,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他自覺為人民服務(wù)、為人民造福,任青絲變白發(fā),也要造福一方水土;他不為外物所擾,不為名利所累,“一生干好一件事”,僅此足矣。
“愚公”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在新的歷史時期,愚公精神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愈發(fā)彰顯出它的時代價值。當下,我們更應(yīng)該立下愚公志,學習一個個當代“愚公”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學習他們事不避難、勇于擔當?shù)膭?wù)實作風;學習他們鍥而不舍的堅強意志,堅信“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文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