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亮,男,廣西南寧市上林縣明亮鎮(zhèn)甘六村寺表莊農(nóng)民,在家務(wù)農(nóng)并經(jīng)營自釀酒小作坊。34年來,楊世亮信守承諾報恩來賓市樊運連老人的“救命之恩”,其感恩孝道、信守承諾的故事在南寧和來賓兩地傳為佳話,贏得八方鄉(xiāng)親的夸贊。(中國文明網(wǎng))
一諾三十四載,讓感恩之花開在誠信的枝頭。在楊世亮從崖上摔下來受傷期間,素昧平生的樊運連精心護(hù)理、分文未收,甚至瞞著丈夫兒女深夜偷偷殺雞熬營養(yǎng)雞湯。有了樊運連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年少時漂泊于異鄉(xiāng)謀生的楊世亮才沒有被生命中始料未及的苦難打倒。常言道,救命之恩猶如再生父母,深諳此理的楊世亮在日記中寫道:“這份恩情,不是母親卻勝似母親!睒闼赜种卑椎恼Z言,字里行間中坦露出他那顆真誠的感恩之心,他把所有的感激之情凝聚成離別之際的那一句“將來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動來報答您的恩情”。內(nèi)誠于心,外信于人。楊世亮始終用誠實守信踐行著他那拳拳感恩之心,給這位“母親”盡一份孝心,哪怕是在自己生活最拮據(jù)困窘的時候也沒有背信棄義。
三十四載一諾,讓感恩之花結(jié)出友愛之果。兩個家庭不僅在地理方位上相距甚遠(yuǎn),更是沒有任何倫理紐帶的捆綁,楊世亮信守承諾知恩圖報讓它們有了情感的牽扯。楊世亮每一次來信,樊運連家的孩子們都爭相傳閱,并且還會主動給他寫信,友愛之情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書信往來中傳遞著,感恩之心也在無形之中開花結(jié)果。成家后的楊世亮將自己與樊運連老人的過往說與妻子聽,通情達(dá)理的妻子也加入到他守諾報恩的征程中。夫妻倆不僅常去探望老人,給她情感上的關(guān)懷,更是精心營造一個舒適的家,想要接“母親”過來安享晚年,以便在她的膝前盡孝。楊世亮將一個人的守諾報恩,延伸為兩個家庭的相親相愛。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楊世亮將感恩之心付諸于行動,用了大半輩子來詮釋“滴水之恩定當(dāng)涌泉相報”的道理,感動了兩座城。他用一點一滴的行動告訴我們,心動不如行動,報恩盡孝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語言,也不一定需要強大的物質(zhì)條件做支撐,更沒有時間的限制和期限,它只需要我們懷揣著一顆感恩之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鄧榕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