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作證 中國力量創(chuàng)造人間奇跡——寫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際
一
時間是標注前行步伐的刻度。10年不長,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它只是轉眼一瞬;10年不短,對一個經歷過巨大災難的地方,人們從傷痛中跨越,再向未來出發(fā),每一個步點都刻骨銘心。
每個重要時間節(jié)點的背后,都蘊藏著一段歷史,凝聚著一種力量。它不僅告訴我們有著怎樣的過去,也提醒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未來。
10年前的那場8級強震,摧毀了千萬人的家園,大地為之哭泣。10年后的今天,重回災區(qū)的人們驚嘆于廢墟上繪就的美麗畫卷,驚嘆于那里的人們臉上的舒心笑容……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自然災害固然造成了錐心的傷害,但也讓我們心手相牽、眾志成城,激勵我們迎難而上、力量倍增。10年,恍若新生。
數據可以為證: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從災區(qū)經濟總量、人均水平,到工業(yè)、服務業(yè)增加值,再到投資消費、居民收入,2017年均為2008年的3倍左右;10年間,39個重災縣經濟增速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個百分點。
走過10年,回望10年,此時此刻,人們最想了解的,是透過10年巨變的時間軌跡,其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它對于四川、對于中國乃至對于世界意味著什么?
二
10年重建發(fā)展,10年奮斗歷程,不僅使災區(qū)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而且為人類社會有力有效應對巨大自然災害提供了四川經驗、中國方案。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人類自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與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共存。海嘯、火山、洪水、地震……正是在這種戰(zhàn)天斗地中,人類得以生息繁衍,人類社會得以不斷發(fā)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永恒課題。”
不向災害低頭,方能跨越災難。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歷史的深處,就會發(fā)現(xiàn),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在與自然災害的抗爭中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氣壯山河的光輝詩篇。同樣與巴蜀大地結緣的“李冰治水”,成為了順應自然、治理水患的千古名篇,成就了享譽世界、澤被后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面對全人類的共同難題、共同挑戰(zhàn),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的應對之策、重生之路,無疑是超越國家、地區(qū)界限的,理應成為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
當我們把時針撥回到10年前的那一刻:一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強震猝然來襲,震慟中國。它同時也將一場大考擺在了我們面前。如何爭分奪秒用好搶險救人的“黃金72小時”?怎樣面對規(guī)?涨啊㈦y度空前的恢復重建“世界性難題”?世界在看著中國,人類社會在看著我們。
10年,這是一段不斷積小勝為大勝的歷程。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兄弟省市和社會各界的無私援助下,災區(qū)人民頑強拼搏、感恩奮進,在時間的年輪中,深深銘刻下從災難走向勝利的永恒印記;在大考的試卷上,激情書寫了從悲壯走向豪邁的壯麗篇章。
我們同樣可以把目光投向遠方。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10萬戶37萬人無家可歸,最后一戶入住新房用了7年時間;2004年美國新奧爾良市颶風災害,造成27萬戶受災,到2010年仍有一半受災居民居無定所。將應對災難與恢復重建分開推進,使得國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qū)的災后重建進程緩慢,有的長達十年甚至數十年。
正因如此,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巨大成就顯得不同尋常!八拇ㄕ粌H僅是重新修幾所房屋,而是把未來二三十年后,當地的經濟發(fā)展、群眾的經濟收入全部統(tǒng)籌考慮其中!甭(lián)合國計劃署南南合作項目專家贊得利卡·威利森如此贊嘆。他認為,四川的災后重建與發(fā)展給全世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從為世界防災減災事業(yè)探尋有效應對辦法的意義上說,汶川,既是中國的汶川,也是世界的汶川。
下一頁 |
第 [1] [2] [3] [4]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