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衛(wèi)
20世紀20至30年代,轟動全國的右江革命斗爭,是照耀廣西人民前進的一座燈塔。這其中,有一個人的精神照亮了整個右江流域,令廣大處于黑暗的民眾看到了通向光明的道路。他是廣西農民運動的先驅和卓越領袖、中國紅軍第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韋拔群。
韋拔群出生在東蘭一個靠販運致富的商人家庭。他從小同窮孩子玩,憎惡社會不平,曾把祖父的錢箱撬開分財給小伙伴,被長輩罵為“敗家”。他14歲入東蘭縣立高小,16歲升入當時宜山縣慶遠中學,不久因反對校長的腐敗作風被開除,家里讓他到桂林廣西法政學堂就讀,他只讀了一年。為了開闊視野,尋找一條能真正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韋拔群到廣州、上海和長江流域一帶游歷、考察,目睹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華民族的肆意踐踏,地方軍閥對人民大眾的欺凌壓榨,激發(fā)了他救國救民的熱情,堅定了他振興中華的信念。
1921年,韋拔群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xiāng),打出“救家鄉(xiāng)、救廣西、救中國”的口號,決定憑借在外學到的革命知識為老百姓的福祉而斗爭。他毅然變賣了自己的家產,購買槍支,組織“農民自治會”“農民自衛(wèi)軍”,并把改造東蘭作為第一個目標。1923年,韋拔群領導農民自衛(wèi)軍,3次攻打東蘭縣城,趕走了舊政府官吏和麇集在縣城的土豪劣紳,釋放了被無辜關押的群眾。“三打東蘭城”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東蘭封建統(tǒng)治勢力,震驚了廣西省當局。受到鎮(zhèn)壓后,東蘭的革命形勢暫時轉入低潮,韋拔群轉而深入思考、努力尋求革命勝利的道路。
1924年仲夏,廣州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同年秋天,韋拔群和陳伯民擺脫敵人的通緝追蹤,繞道貴州、云南、香港,于1925年初到達廣州。韋拔群和陳伯民進入中國共產黨主辦的廣州第三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韋拔群受到彭湃、鄧中夏、陳延年等人的教育啟發(fā),學習新三民主義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革命真理。他常常用東蘭農民反貪官污吏斗爭的實踐和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論證革命理論的正確性,他從一個自由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轉變?yōu)橐幻麍远ǖ臒o產階級革命戰(zhàn)士。他認識到非實行民主革命不足以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熱,而要取得農民革命斗爭的勝利,只有以馬列主義革命理論為指導。
結業(yè)后,韋拔群回到東蘭,效法廣州農講所,在東蘭武篆的北帝巖(1930年紅七軍軍長張云逸來視察時,將其改名為列寧巖)開辦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擔任農講所主任。來自東蘭、鳳山、百色等11個縣的農民積極分子和有志于農運的進步青年學生共276人,參加了農講所的學習。韋拔群、陳伯民等教授了《各國革命史》《蘇俄概況》《經濟學常識》等課程。韋拔群還用東蘭武篆的民歌宣傳革命思想。通俗易懂的東蘭武篆民歌,使農講所學員逐步懂得了革命的道理。
1926年,韋拔群領導成立東蘭縣革命委員會并任主任,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12月參與領導百色起義,建立了紅七軍。韋拔群所部編為紅七軍第三縱隊,他多年辛勤開拓的東蘭根據(jù)地成為右江蘇區(qū)的中心。
在右江的土地革命中,韋拔群和鄧小平一起走村串戶,研究分田和組織生產。當時他們曾推出一個帶有合作性質的“共耕社”,不過只作為試點性質,認為還是堅持“分配農民個別耕種”為主體。1930年10月,紅七軍根據(jù)中央命令北上,韋拔群將有戰(zhàn)斗力的隊伍都撥給主力,自己留下來,臨別時表示:“一定堅持到紅七軍主力打回來!”當時,廣西這塊熱土上的英勇抗爭,鼓舞全國人民。
韋拔群的生活作風是艱苦的,在吃、穿、住、行方面,都十分簡樸。在生活方面和普通的戰(zhàn)士一樣,從不搞特殊化,大家都為他偉大的革命理想和樂觀主義精神所感動!案F人鬧革命,眾鄉(xiāng)親,雄心要堅定。今日處境惡,但相信,霧散天會晴。想起好前境(景),渾身勁,糠菜也甜心!表f拔群創(chuàng)作的這首革命詩《革命到底》體現(xiàn)了他堅定的革命意志和開懷樂觀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