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小紅人”揭開神秘面紗
花山,壯語稱“岜萊”,即被涂抹得花花綠綠的山。這座斷崖山高270余米,南北長350余米,峭崖上畫滿了各種赭紅色的人像和物像。最核心的一幅畫位于絕壁的正中,畫面上是一個配有坐騎的“巨人”,高3米多,只見他雙腿叉開,屈膝而立,腰掛刀劍,頭戴獸飾,雙臂高舉。
當?shù)厝嗽敢庀嘈?這個“巨人”就是駱越王。
在與花山隔江相對的曠野上,壯族姑娘韋權(quán)芳仰首眺望,雙手合十,亮出清脆的歌喉:“歡迎遠方的貴客來到我們花山岜萊,花山巖畫上有一位駱越王,他會保佑我們闔家幸福、心想事成……”歌聲和著微風(fēng)在山嶺間回蕩。
“這是喚醒駱越王的古歌。駱越王將賜福大家,歡迎大家許愿成真后再來花山還愿!表f權(quán)芳說。
韋權(quán)芳是花山巖畫保護區(qū)的一名講解員,每次帶游客來到花山前,她都會用壯族的歌聲“喚醒駱越王”!榜樤酵跏俏覀兊淖嫦。從小我就聽奶奶講花山的傳說,很神秘。老人們說,拜駱越王,唱起古歌,就可以喚醒他。向他許愿,你的愿望就可以成真!
韋權(quán)芳說,幾年前,一位30多歲還單身的桂林女游客來到這里,向駱越王許了愿,回去之后很快就找到了如意郎君,再來時帶著丈夫和剛出生的孩子。
韋權(quán)芳的描述,讓花山“小紅人”顯得愈發(fā)神秘。
花山巖畫人像中有正面和側(cè)面兩種姿勢。正面人像兩手高舉、兩腳叉開成立馬式;側(cè)面人像兩手平伸、兩腿微蹲成跳躍式,既像練兵習(xí)武,又如狂舞歡歌。物像中有的似馬,有的似狗,還有銅鼓、船、太陽等圖案。
常年致力于花山巖畫研究的寧明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朱秋平說,最大的一幅人像看上去像是部族首領(lǐng),正在指揮部落會盟、祭祀活動等。
盡管人們常常把這幅巨大的人像與傳說中的駱越王聯(lián)系在一起,但這畢竟只是一種猜測或想象,沒有人能夠說出依據(jù)。在壯族群眾看來,這些圖騰無疑是他們民族的根源、文化的血脈。
由于“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升級,游客不能登岸近距離看畫,只能在游船靠近崖壁時抬頭仰望。一片片赤紅的畫面喧鬧而熱烈,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銅鼓聲聲、人歡馬嘯的場景。經(jīng)歷了千百年歲月風(fēng)雨的沖刷,“小紅人”仍然栩栩如生,讓人浮想聯(lián)翩,神游畫外。
朱秋平介紹說,花山斷巖上的畫面寬約220米,高40余米,面積8000多平方米,除模糊不清的外,可數(shù)的圖像尚有1900余個。巖畫從山腳2米處開始繪制,5至20米高的中間部分畫像最多,有些單個人像身高達3米多。
花山巖畫只是綿延左江沿岸260多公里的38個巖畫點中的一個。巍巍絕壁是天然的畫板,流水倒映出雄偉畫卷。河流沿岸平坦的臺地和裊裊炊煙的村莊,勾勒出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天然畫作。
左江兩岸的巖畫在懸崖峭壁上默默守望了兩千多年,上世紀50年代以前一直“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處在交通不便的喀斯特山區(qū),這份祖先留下的珍貴遺產(chǎn)別說走向世界,就連走出大山都是奢望。
新中國成立后,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發(fā)掘、保護和傳承,經(jīng)過考古和文物專家多年努力,左江巖畫的神秘面紗才逐漸被揭開。
1988年,左江花山巖畫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花山“申遺”正式起步,次年11月,花山巖畫以文化、自然“雙遺產(chǎn)”形式被列入國家“申遺”預(yù)備清單。2006年12月,花山巖畫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yù)備名單》重設(shè)目錄。2016年7月15日,經(jīng)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審議,“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單。
13年“申遺”征程,終于將花山巖畫這一民族瑰寶送上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最高殿堂,“小紅人”引起廣泛關(guān)注。作為巖畫文化遺產(chǎn)核心區(qū)的寧明縣,2017年累計接待游客302萬人次,同比增長51%。
“近年來游客逐漸增多,旅游旺季,我一天要跟3趟船!贝緲愕捻f權(quán)芳自豪地向八方來客講述著花山巖畫的故事。
上一頁 下一頁 |
第 [1] [2] [3] [4]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