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wǎng)-廣西日報記者 張?zhí)祉?/p>
歷經(jīng)兩千多年,與長城、兵馬俑一起被視為秦始皇時代三大工程的靈渠,在2018年8月不負(fù)重望,成功列入有著“灌溉工程界的諾貝爾獎”稱譽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在春節(jié)之前的一個尋常日子,記者再次探訪了古運河靈渠,追溯它兩千多年來從盛極而衰又涅槃重生的歷程。
1 設(shè)計巧妙神奇
記者冒著霏霏冷雨夜游靈渠。燈紅樹綠交疊映襯的靈渠,在夜色中自有一番獨特風(fēng)韻:在燈光照射下,鏵嘴、大小天平一片粼粼波光,如同跳躍的綠色羽毛;拐角處有一條清冽小河,蜿蜒向前,散發(fā)著一種古樸,一種悠遠(yuǎn)。
眼前的靈渠,歷經(jīng)兩千多年的“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如同一位“凍齡美人”,仍然神采飛揚地起著灌溉、排洪、漓江補水、旅游等巨大作用,被水利專家稱為“活態(tài)的遺產(chǎn)”。
興安縣文史專家楊迪忠熱情地帶著我們夜游靈渠,在他滔滔不絕的講述中,靈渠前生今世脈絡(luò)漸漸清晰:
據(jù)記載,靈渠的名字最早出現(xiàn)于唐朝桂州刺史魚孟威的《桂州重修靈渠記》,工程涵蓋了大小天平、鏵嘴、南北渠、堤壩、陡門等。
“靈渠的開鑿,最初是因為軍事需要。”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為了一統(tǒng)嶺南,下令“以卒鑿渠,而通糧道”,派史祿率兵劈山通道,經(jīng)幾載寒暑,終于在公元前214年鑿渠成功,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為秦王朝統(tǒng)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等物資經(jīng)水路運往嶺南。當(dāng)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shè)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靈渠絕不僅僅是軍事上的作用。20世紀(jì)80年代,世界大壩委員會曾組織全球60多位專家學(xué)者來到靈渠考察,認(rèn)為靈渠的陡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船閘,稱之為‘世界船閘之父’。有專家說,靈渠創(chuàng)造了世界水利工程的7個世界之最:最理想的選址、最科學(xué)的大壩、最精準(zhǔn)的鏵嘴、最靈巧的南北渠、最微妙的泄水天平、最牢固的秦堤、最古老的船閘!睏畹现因湴恋匕庵种笖(shù)著。
楊迪忠使勁搓了一下凍僵的手,說起靈渠超卓的設(shè)計:“鏵嘴所起的作用是固壩分洪利行舟,它與人字壩一起把湘水切開,七分水通過北渠注入湘江,三分水通過南渠注入漓江,是湘漓二水的牽手工程!彼焓种钢h(yuǎn)處呈“人”字形的水壩,“那就是大小天平,它的設(shè)計非常精巧,既可以引水分流,提高水位以利通航,又可以排洪防澇。水漲時,可以越過壩上,流入湘江故道,既可以使南、北渠保持足夠的水量通航,又不致于讓洪水漫堤,淹沒莊稼和村莊與縣城,所以它們獲得‘大小天平’之美譽。”說及此,他眉頭抬起,神情頗為自豪。
“古代既沒有起重設(shè)備,也沒有鋼筋水泥,靈渠為何能歷經(jīng)兩千多年仍屹立不倒?”對于記者的提問,楊迪忠回答說“全憑先祖高超的智慧”。他讓我們看壩堤那魚鱗狀巨石,“古人在石塊與石塊之間,鑿有一個凹口,灌澆鐵汁,冷卻后變成拴子,將巨石連成一體。這些石塊就像魚鱗般緊緊地擠在一起,水流帶著碎石、泥沙沖進(jìn)石縫之中,泥沙填得越多,魚鱗石就擠得越緊,水越?jīng)_越牢靠!
在南渠入口處,記者見到號稱“天下第一陡”的陡門!岸竼?感覺不陡呀!泵鎸τ浾叩囊苫,楊迪忠解釋道:“這是最古老的船閘,修建在渠道最水淺、流急及狹窄的地方,又稱斗門,漏斗的斗,其作用主要是提高水位、蓄水通航。這陡門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寶歷元年(825年)李渤維修靈渠以前。因是南渠入口的第一座陡門,故被稱為‘天下第一陡’。靈渠的大小天平設(shè)計和早于半世紀(jì)前修建的都江堰的飛沙堰原理大致相同,但唯有靈渠的陡門通航技術(shù)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靈渠陡門才被譽為‘世界船閘之父’!
據(jù)《興安縣志》記載:唐代有陡門十八,宋為三十六,清為三十二!艾F(xiàn)在保存比較完好的陡門尚有十四處,大多分布在南渠!睏畹现艺f。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親眼觀看了陡門的操作過程,寫下了靈渠“時巨舫鱗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則去箔放舟焉”的文字。
郭沫若為靈渠填過一闕《滿江紅》,“閘水陡門三十六,辟湘鏵嘴二千丈。湘漓接,通漢壯。”評價靈渠“誠足與長城南北相呼應(yīng),同為世界之奇觀”。
記者腦海里掠過這樣的場景:南來北往載有絲綢、陶瓷、珍珠等物資的船只自湘江進(jìn)入靈渠,經(jīng)過這天下第一陡門,順?biāo)逻M(jìn)入漓江,轉(zhuǎn)桂江、北流江、南流江到合浦,浩浩蕩蕩出海駛向東南亞、南亞等地。
下一頁 |
第 [1] [2]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