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客戶端呼倫貝爾9月21日電(記者 張尼)“蔡爺爺你好嗎?最近身體怎么樣?”年輕的牧民乃日樂坐在手機前,和千里之外的天津退休職工蔡樂銘通過視頻親切地打起招呼。兩人相差40多歲,但卻算得上是“忘年交”,而這段友誼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半個多世紀(jì)以前。
乃日樂與蔡樂銘通過視頻連線。 中新網(wǎng)記者 張尼 攝
乃日樂的曾祖父呼和勒是土生土長的巴爾虎蒙古族,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走出草原的蒙古族摔跤手。
1959年的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上,呼和勒榮獲中國式摔跤重量級冠軍,次年又在山西太原榮獲中國式摔跤重量級冠軍。
1965年,呼和勒從內(nèi)蒙古體工隊退役,回到家鄉(xiāng)呼倫貝爾盟體委出任摔跤教練,1966年,回到陳巴爾虎旗工作。也正是在這里,這位草原跤王與一位年輕的天津知青蔡樂銘結(jié)下了深厚友誼。
1968年,蔡樂銘等一批天津知青來到了陳巴爾虎旗西烏珠爾公社插隊。
當(dāng)時,呼和勒正在陳旗體委工作,工作不忙的時候,他就回蘇木家里從事牧業(yè)生產(chǎn)。很快,在繁忙的生活中,呼和勒和這幫知青打成了一片。
盡管呼和勒比蔡樂銘大20幾歲,但共同的脾氣秉性讓兩人感情日益深厚,白天兩人一起在生產(chǎn)隊里勞動,晚上聊天、談心,偶爾也會對酒當(dāng)歌。
蔡樂銘下鄉(xiāng)的公社偏僻落后,交通閉塞,公社只有二十多戶牧戶,與世隔絕。天津知青的到來,給當(dāng)?shù)貍鹘y(tǒng)的游牧生活注入了新的變化與活力。
天津知青到來后,主動承擔(dān)了教牧民和草原上的孩子們學(xué)習(xí)漢語的任務(wù)。幾年下來,公社很多原本一句漢語都不會說的牧民,可以用漢語自如交流了。
1971年,呼和勒與蔡樂銘分別之時,呼和勒把心愛之物——第一屆全運會中國式摔跤重量級金牌贈予了這位天津青年,以此來紀(jì)念二人的友誼。
離開草原后,蔡樂銘在大慶油田工作。因為種種原因,這之后,呼和勒與蔡樂銘之間失去了聯(lián)系。1993年,呼和勒去世。
多年后,蔡樂銘從大慶油田退休回到天津養(yǎng)老。2016年,他重返陳巴爾虎旗。但這時,呼和勒己離世多年。
在蔡樂銘看來,當(dāng)年呼和勒送給自己的這枚金牌是屬于這片草原的,于是在與呼和勒曾孫乃日樂商議后,兩人決定將金牌贈送陳巴爾虎旗博物館。
如今,蔡樂銘雖年事已高,但幾乎每年都要回草原一次,乃日樂則接過了友誼的“接力棒”,與蔡樂銘成為了忘年好友。
出生于1994年的乃日樂并沒有見過曾祖父,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家人并未告訴他有關(guān)呼和勒老人的事跡,他只知道,自己的曾祖父曾經(jīng)是個摔跤手。
“每次和蔡爺爺聊天,都能聽他分享許多過去有意思的經(jīng)歷,包括講述我曾祖父的一些趣事!蹦巳諛氛f,蔡樂銘的講述讓自己對曾祖父又多了許多敬意。
如今,乃日樂雖然沒有繼承曾祖父的摔跤事業(yè),但作為一個牧民,他的日子過得也踏實幸福。他說,希望蔡樂銘經(jīng)常回草原看看,也希望這段跨越半個世紀(jì)的友誼能一直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