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wǎng) > 專題 > 焦點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 > 聯(lián)動報道 > 正文 |
山村里的朝陽②|周桂蓮:照亮鄉(xiāng)村孩子們的求知之路 |
2024年09月30日 15:25 來源:廣西新聞網(wǎng) 作者:上林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蘇誠 林美英 編輯:譚曉林 鐘瑋 |
新聞眼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進一步激發(fā)基層學校師生們的愛國情懷,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廣西云依托三級貫通優(yōu)勢,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聯(lián)動市縣融媒體中心深度挖掘和傳播基層學校師生與國旗的不解之緣,推出《山村里的朝陽》系列短視頻報道,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感人的瞬間,展示基層教師克服鄉(xiāng)村教育薄弱的困難,為了培育“祖國的花朵”而努力的感人故事;展示山村孩子們愛學習、愛祖國,為著理想勇敢前進的決心和愛國主義情懷。 視頻攝制:上林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蘇誠 林美英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在上林縣白圩鎮(zhèn)智城小學愛境教學點,在周桂蓮老師的教導之下,孩子們清澈的歌聲在清晨的空氣中回蕩,奏響了一周之始的莊嚴旋律。近日,記者實地探訪了這個教學點,見證了一位鄉(xiāng)村教師的堅守與奉獻。 上林縣白圩鎮(zhèn)智城小學愛境教學點的升旗儀式。周桂蓮 供圖 周桂蓮扎根愛境教學點長達17年,在她看來,升國旗儀式是對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2024年秋季學期愛境教學點僅有2名一年級學生,即便如此,周老師依舊堅持每周舉行升國旗儀式,開展國旗下的講話,讓國歌響徹教學點上空,讓國家的莊嚴與神圣深深植根于學生們的心中。 教學點雖小,教室、辦公室、圖書室、食堂、保安室等一應俱全,為孩子們的校園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 周桂蓮給孩子們上課。林美英 攝 從最初的水泥黑板,到新型復合材料黑板,再到如今的交互智能平板顯示設備,周桂蓮的教室見證了鄉(xiāng)村教育的變遷與她的堅守。教育硬件的升級,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更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讓鄉(xiāng)村的孩子也能同步享受全國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課堂上,周桂蓮在多媒體設備上為孩子們播放天安門廣場升國旗儀式,在孩子們在心中種下愛國的種子,激勵他們?yōu)閲业奈磥矶W習。 教學點設一年級和二年級,周桂蓮身兼多職,從語文到數(shù)學,從復式班到多學科循環(huán)教學,她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探索“學生中心,同伴互助”的探究式課堂,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深受學生愛戴。在她的課堂上,孩子們的眼神總是充滿對知識的渴望,這種求知的目光,正是她堅守鄉(xiāng)村教育的動力源泉。 談及自己的教育生涯,周桂蓮目光堅定。2007年周桂蓮初到愛境教學點,面對簡陋的環(huán)境和渡船上下班的挑戰(zhàn),她選擇住校,在村民的傾力幫助下,生活難題逐一解決,從住宿到水電,每一份援助都成為她堅守的動力。歲月流轉(zhuǎn),教學條件逐步改善,從圍墻到監(jiān)控系統(tǒng),從無到有的學生食堂,見證了教學點的逐步完善。 對于未來,周桂蓮眼神堅定,充滿力量地告訴記者:“只要這里需要我,我就會一直堅守下去!彼膱允,是鄉(xiāng)村教育中最動人的篇章,詮釋了教育的真諦與價值,照亮了鄉(xiāng)村孩子們的求知之路。 統(tǒng)籌:林娟 陳思羽 執(zhí)行:譚曉林 包裝:左松靄 鳴謝:南寧市上林縣融媒體中心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