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新不但是位優(yōu)秀法官,還是一位富有愛心的“媽媽”。圖為她到福利院看望小朋友。資料圖片
廣西新聞網(wǎng)記者 甘寧
兄弟爭遺產(chǎn)、夫妻鬧分家,這些清官也頭疼的“家務事”,經(jīng)她調解,當事人服判撤訴。
少年失足、鄉(xiāng)鄰糾紛,她在劍拔弩張那一刻趕到,述理說法,化干戈為玉帛。
玉林市玉州區(qū)法院43歲的女法官文惠新,用高超的審判調解藝術,公正高效地審理了1700多個案件,近5年來的調解結案率均在90%以上,被許多老審判員稱為“奇跡”。
文惠新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法官,自治區(qū)高院授予她一等功。認識她的人都佩服她的調解技巧,“如果基層法官都像她那樣,很多民事案都能和諧解決”。
巧妙調解消心結
2006年,玉林市玉州區(qū)南江街道辦新聯(lián)村的兩兄弟爭奪母親遺下的土地補償款,鬧上法庭。這起糾紛已持續(xù)10年,為了1萬多元的遺產(chǎn),同胞兄弟反目成仇,已成為該村“最難辦”的一件事。
文惠新接手此案后,下了傳票,開庭地點就定在該村市場內。
“旁聽的人坐滿了,全村老小都想聽她怎么判。”村主任黃金玉說。
開庭了,雙方律師激辯,一方說你未贍養(yǎng)母親,無權爭遺產(chǎn);另一方說遺產(chǎn)本應一人一半。眾鄉(xiāng)親議論紛紛。
氣氛最高潮時,文法官語重心長地說:“你們兄弟二人自幼喪父,是母親辛苦撫養(yǎng)長大。如今母親去世10年,你們倆也60多歲,都有孫輩了,為何還不珍惜手足之情,為了一點遺產(chǎn),搞得連兄弟都做不成呢?”
聽罷這番話,兄弟倆的親舅舅當庭痛哭,站起來怒罵兩外甥在人前丟臉。兄弟倆羞愧難當,表示“一切聽法官安排,我們不爭了”。文惠新順勢調解,雙方不僅達成了一人繼承2/3、另一人繼承1/3的遺產(chǎn)分割協(xié)議,還自愿把400元贈給舅舅,一樁積怨圓滿化解。
庭審結束,村民紛紛打聽“這個法官姓什么?處理問題讓我們很服氣”。當?shù)氐娜嗣裾{解員也說,文法官“有一手”,村中開庭,無疑給全村人上了一堂法制倫理課。
“這樣的小案,如果按法律一判了之,當然省事,但解不開當事人心結,我總覺得遺憾。”文惠新說,她花心思去做調解,就是打心底希望雙方化解恩怨,減少矛盾,“畢竟有很多人打官司可能只為爭一口氣”。
調解過程往往是漫長的拉鋸戰(zhàn),文惠新顯示出超常的耐心。2005年,玉林一家公司向某電腦經(jīng)銷商購買12臺打印機,但安裝好后一直未能運行,為了付款問題打了3年官司,雙方精疲力盡。案子重審發(fā)到文惠新手上,她找來電腦專家多次調試打印機,又上南寧、北京,用私人電話給北京商家打電話達上百次,終于感動了北京商家總部,回收了這批打印機,給經(jīng)銷商退回貨款。一起爭議不休的案件就此成功調解。
立足事實講法理
律師黃錦堅接過玉州區(qū)不少案子,她認為文惠新的民事調解訣竅在于“做了很多細致的工作,為雙方找到了一個利益共同點”。
玉林城站路有兩戶人因建房產(chǎn)生糾紛,其中一家堅決不愿拆掉阻擋了鄰家建房的飄檐,雙方大打出手,訴至法院。文惠新覺得這事要現(xiàn)場勘驗,就手腳并用地攀上高高的石堆來到未完工的樓頂,親手測量樓房的挑檐、隔條。又去土地管理部門查看兩家宅地的原始檔案,再向眾鄰居了解兩家共用墻的歷史,最后把數(shù)據(jù)擺在當事人面前說:“你們幾十年的鄰居,做仇人不如做朋友。”擺事實,講情理,原本阻擋鄰家建房的飄檐被拆除了,另一家則補償了拆除方500元,兩家人都心服口服。
玉州區(qū)新定村有姐弟倆因征地補償款發(fā)生糾紛,弟弟不愿把款額分給出嫁的胞姐,雙方爭執(zhí)已到了無法面談的地步。姐姐屢次上訪不成,認為是有人“官官相護”身為村干的弟弟,姐夫在訴訟時悄悄準備了2000元的“紅包”塞給文惠新,結果被拒收。文惠新還責令他趕快拿回“紅包”,否則上交紀檢。
姐姐以為勝訴無望。但開庭后文惠新一直堅持用事實和法律說話,最后判決為姐姐拿回了應得的補償款。這結果讓姐姐一家覺得法庭“堂堂正正”。
從1990年開始,文惠新在玉州區(qū)的南江法庭做了19年基層審判工作,僅2006年至2008年,經(jīng)她手的案件超過九成都是調解結案,自2005年連續(xù)4年無一起上訴。她總結出的“調解五法”:即換位思考促調解、因案制宜巧調解、辨法析理明調解、巧借外力助調解、消除“癥結”精調解,引來許多法官“取經(jīng)”。
經(jīng)歷坎坷意志堅
文惠新每天上班早來晚走,一心撲在工作上,似乎家中沒有牽掛。但同事們都知道,文惠新家中負擔很重。
文惠新的兒子一出生就被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并有先天愚型,這注定了她要比別的母親付出更多。為了兒子治病,花去了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加上愛人的大哥去世、大嫂改嫁,照顧兩個年幼侄兒、侄女的重任也落到了文惠新夫婦身上。但她從未因家庭的困難向單位提出過任何特殊照顧,更未接受過當事人的“紅包”。
在文惠新的幾位中學老師心目中,她是一個出身于農(nóng)村、吃苦耐勞的學生,每年都去看望老師,帶的禮物雖不貴重,但很有心意。有時候是一張風景明信片,給老師上課做教材用,有時則是老師偶然提到的想吃的水果、餅干。
記者拜訪文惠新的家,她的兒子雖然不能正常交談,卻十分有禮貌地問好,為客人搬凳子、倒茶,可見文惠新的教育有方。在樓頂,文惠新親手開辟了一塊小菜地,教兒子種菜摘菜,她說,起碼要教孩子自立。
十幾年來,文惠新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各種榮譽獎金捐獻給困難群眾,款物達1萬多元。她認為,榮譽是大家的。
下一頁 |
第 [1] [2]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