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再調查1.6萬平方公里
開發(fā)富硒農產品是關系廣大人民群眾健康、長壽、幸福的大事、好事。打開這扇“富硒”奧秘之門的人,就是從事多項目地球化學調查的廣西地質工作者。
進一步摸清廣西的“硒”家底,才能為大規(guī)模發(fā)展富硒農業(yè)提供依據。在開展再調查工作中,廣西地質勘查總院進行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并與農業(yè)等部門專家多次實地勘察、走訪調查,對調查的位置、施工布置都反復斟酌,確定最佳方案,提出總體勘測目標,確定用3年時間在1.6萬平方公里范圍內,全面完成21個市縣(區(qū))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各項工作。
去年10月下旬,野外地質施工人員陸續(xù)進場,野外采樣分成58個組,質量檢查分成4個組,調查現(xiàn)場一派繁忙。
在欽北區(qū)談讀村,記者看到兩位勘測小伙子,連續(xù)跑3個點,用一種叫“洛陽鏟”的采樣工具往下沖挖至60厘米的深度采樣,然后記錄周邊環(huán)境、整理樣品、做好裝袋、編錄、拍照等工作,還向村民了解果樹收成和使用肥料情況……像這樣的動作,他們一天反復二三十次。他們遠離公路采樣,防止公路運輸產生的鉛污染等對樣品的影響。每采一個樣,勘測人員都要留下3張照片和編號標記。
大家心中都有一份緊迫感和使命感:迅速把調查成果提供給當地政府,加快開發(fā)富硒產業(yè),生產富硒產品,打響廣西富硒特色農業(yè)發(fā)展品牌。
據介紹,除各項目組有質檢人員外,分院檢查組每月下到一線抓質量,從采樣工序、原始樣的裝袋、樣品之間的隔離、樣品的晾曬、化驗、編錄、資料整理等進行全過程監(jiān)督,及時處理和反饋質量問題,自上而下落實質量保證責任制。至去年底,已完成土壤樣品采集1萬多件,完成4縣(區(qū))耕地與園地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3250平方公里。
上一頁 |
第 [1] [2]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