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wǎng) > 專題 > 時政 >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基層行 > 滾動大圖 > 正文 |
小崗,與時代同行——“中國農(nóng)村改革第一村”40年變遷的改革啟示 |
2018年10月15日 22:32 來源:新華網(wǎng) 編輯:陸權香 |
新華社合肥10月15日電 題:小崗,與時代同行——“中國農(nóng)村改革第一村”40年變遷的改革啟示 新華社記者王正忠、劉羊旸、楊玉華、姜剛 這是一群平凡農(nóng)民書寫的傳奇,18枚“紅手印”開啟了中國農(nóng)村改革的帷幕,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這是一個普通村莊創(chuàng)造的奇跡,從40年前的“要飯村”變?yōu)榻裉斓拿利愐司哟迩f。 安徽小崗村,因改革而活,因改革而興。 這是小崗村的稻田(9月26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40年來,改革大潮奔涌浩蕩,小崗人雖一度也有彷徨徘徊,卻始終堅守改革初心,奮楫爭流,與時代同進步。 恰似一個縮影,又如一個隱喻,小崗四十載的變遷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發(fā)展的生動寫照,小崗的前進之路也證明了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發(fā)展無止境,改革無窮期。 改革決定命運:從“一聲驚雷”到“多點開花” 金秋十月,地處皖東北的小崗村稻菽飄香,喜迎豐收。村頭改革大道兩旁的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園正火熱建設;村里友誼大道兩側(cè),農(nóng)家樂、特產(chǎn)店林立,“大包干”紀念館、沈浩先進事跡陳列館引來南來北往的游客;一棟棟粉墻黛瓦的徽派小樓錯落有致,樓內(nèi)自來水、天然氣、寬帶等設施一應俱全。 “過去我們住的是茅草房,點的是煤油燈,燒的是柴草,做夢也想不到能過上現(xiàn)在的好日子!”站在自家的農(nóng)家樂外,看著熙來攘往的游客,75歲的“大包干”帶頭人之一嚴金昌感慨萬千。 40年前,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鍋飯”,讓小崗村民缺乏生產(chǎn)積極性,“上工像綿羊,休息似倒墻,一年累到頭,還是餓肚皮”。為了吃飽飯活下去,1978年的冬天,嚴金昌等18戶農(nóng)民憑借敢為人先的勇氣秘密商議分田單干,按下了“大包干”的紅手印,也定格了中國農(nóng)村改革的起點。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